(1)饮食:肠梗阻病人应常规禁饮食。病人出现排气、排便,腹痛、腹胀消失12h后可进流质饮食,但应忌食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。
(2)胃肠减压:应及早使用,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。在胃肠减压期间,应做好胃管护理,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、性状及量,如发现抽出液为血性时,应考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。
(3)体位: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时,可取半卧位,有利于病人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改善。
(4)记录出入液量及维持体液平衡:当尿量>40ml/h时,可补给钾盐,促进肠蠕动的恢复。
(5)防治感染,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药物的副作用。
(6)病人呕吐时,应嘱其坐起或头侧向一边。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,保持口腔清洁;观察记录呕吐物的颜色、性状及量;对腹部绞痛明显的肠梗阻病人,若无肠绞窄,可使用阿托品类药物,缓解腹痛,但不可随意使用吗啡类镇痛剂,以免延误诊治。
(7)协助医师实施非手术治疗的特殊措施,如通过胃管灌注中药,每次100ml左右,灌药后须夹管1~2h;对无肠绞窄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,可从胃管注入液状石蜡,或用30%硫酸镁溶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,刺激排便排气的恢复;小儿原发性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检查、治疗时,应先遵医嘱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,使病儿入睡,避免在检查治疗时躁动,并解除肠痉挛,复位后注意观察病儿有无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的变化;肠粪块或蛔虫堵塞时可经胃管注入液状石蜡或豆油100ml,也可用生理盐水灌肠,促进粪块或蛔虫排出。
(8)严密观察病情:若病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,应及时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。腹痛发作急骤,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,或在阵发性腹痛间隙期间仍有持续性疼痛;肠鸣音可不亢进;有时出现腰背部痛,呕吐出现早、剧烈而频繁;病情发展迅速,早期出现休克,抗休克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显着;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,体温上升、脉率增快、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;腹胀不对称,腹部有局部隆起或扪及有压痛的肿块。呕吐物、胃肠减压抽出液、肛门排出物为血性,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;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;腹部X线检查显示孤立、突出胀大的肠袢,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,或有假肿瘤状阴影,或肠间隙增宽。